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
名誉权属于人身权当中的一种,在我国《民法通则》当中对其有相关的规定。侵犯名誉权是违法行为,侵权人往往是要求承担一定的责任的,但是在要求侵权人承担责任之前,我们要先来认定侵权人到底有没有侵犯到行为人的名誉权。那么,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立案标准是什么?侵犯名誉权有哪些惩罚?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民法通则》第101条后端规定,禁止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民通意见》第140条规定,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筹划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行使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规定,禁止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做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1、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的,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立案标准是什么?
名誉权属于人身权当中的一种,在我国《民法通则》当中对其有相关的规定。侵犯名誉权是违法行为,侵权人往往是要求承担一定的责任...
- 怎样构成网络侵权?有什么方法...2023-03-13
- 著作权如何取得,保护期限是多...2023-03-13
- 超市销售抄袭玩具,承担怎样的...2023-03-13
- 颜源律师:合作完成的发明创造...2023-03-13
- 觅知网的素材有版权吗?2023-02-20
- 在类似商品上使用近似商标,如...2023-03-13
- 哪些行为属于不规范使用商标?...2023-03-13
- 转让著作权中的财产权,所签订...2023-03-13
- 自然人的软件著作权保护期是多...2023-03-13
- 知识产权里哪些算是作品?2023-03-13
- 商业秘密合同纠纷有哪些类型?...2023-03-13
- 哪些行为会被认定为恶意抢注商...2023-03-13
- 在专利申请的时候,被视为撤回...2023-03-13
- 网络著作权侵权行为如何认定,...2023-03-13
- 哪些图形不能作为商标注册?2023-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