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的价格标识错误是否构成欺诈?

所属栏目:法律知识/债权债务

2023-04-26 11:25:09 47281

在电商行业中商家因涉嫌“价格欺诈”被索赔的案件不在少数,同时这些案件中一般也伴随着行政处罚。那么,什么是价格欺诈行为,商品的价格标识错误是否构成欺诈

商品的价格标识错误是否构成欺诈

价格欺诈行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标价形式或者价格手段,欺骗、诱导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的行为。

在认定价格欺诈行为时应当将当事人的主观恶意作为重要考量因素,并对网络交易经营者的标价行为提出明确要求。典型价格欺诈行为:

一是谎称商品和服务价格为政府定价或者政府指导价;

二是以低价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以高价进行结算;

三是通过虚假折价、减价或者价格比较等方式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

四是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时,使用欺骗性、误导性的语言、文字、数字、图片或者视频等标示价格及其他价格信息;

五是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或者不完全履行价格承诺;

六是不标示或者显著弱化标示对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不利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七是通过积分、礼券、兑换券、代金券等折抵价款时,拒不按约定折抵价款。

八是其他价格欺诈行为。

消费者在网购过程中提交订单成功后,电子商务经营者以标价错误为由拒绝发货的,不宜简单认定为欺诈行为,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对经营者的意思表示进行合理认定。具体而言:

首先,需排除“秒杀”“抢购”等例外情况。如若允许经营者随意以标价错误为由撤销合同会影响网络交易的正常秩序及稳定性,故应排除该类促销活动。

其次,商品页面售价应结合历史销售价格、页面补正行为、与消费者沟通记录等外观表示行为进行分析。经营者主张标价错误的,应提供证据予以证实。如果经营者不能提供证据证明确实属于标错价,则不能单方取消订单,消费者可以要求经营者继续按照商品页面显示的价格履行发货义务,如果经营者不予发货则构成合同违约,甚至可能构成欺诈。

【法律依据】

《价格法》第十四条 经营者不得有下列不正当价格行为:

(一)相互串通,操纵市场价格,损害其他经营者或者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二)在依法降价处理鲜活商品、季节性商品、积压商品等商品外,为了排挤竞争对手或者独占市场,以低于成本的价格倾销,扰乱正常的生产经营秩序,损害国家利益或者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

(三)捏造、散布涨价信息,哄抬价格,推动商品价格过高上涨的;

(四)利用虚假的或者使人误解的价格手段,诱骗消费者或者其他经营者与其进行交易;

(五)提供相同商品或者服务,对具有同等交易条件的其他经营者实行价格歧视;

(六)采取抬高等级或者压低等级等手段收购、销售商品或者提供服务,变相提高或者压低价格;

(七)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牟取暴利;

(八)法律、行政法规禁止的其他不正当价格行为。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