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犯罪真的不用判刑吗?法律对此有什么规定呢?

所属栏目:法律知识/刑事案件

2023-02-23 11:55:07 9060

近年来,我国的校园暴力横行,受到社会关注,引发人们的强烈谴责,未成年是否真的不用承担法律责任呢?未成年人是指未满18周岁的公民(《未成年人保护法》第2条)。我国刑法理论中所说的未成年人犯罪,是指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触犯刑律并应当受到刑罚处罚的行为。我国对触犯刑法而犯罪的未成年人,在依法追究其刑事责任的同时,不是单纯地为处罚而处罚,更重要地是采取各种正确原则和措施,把他们教育挽救过来,使之成为遵守法律的正常公民,避免其再次犯罪。

未成年人犯法要等到成年了再判刑?

未成年人犯罪的,不要等到成年了再判刑的。

不管是成年人犯罪还是未成年人犯罪,经刑事侦查,有确实证据证明构成犯罪的,即可由侦查机关移送检察院审查起诉;经检察院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即可向法院起诉,并由法院开庭审理后依法判决。

只是在处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为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法律上对其作了特别的规定:在程序上,要求一般不公开天庭、开庭时应由其监护人到庭参加诉讼、如果没有委托辩护律师的,由法律援助中心为其指定辩护律师为其提供法律援助等;在量刑时,《刑法》也规定对未成年犯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根据刑法第17条的规定,不满14周岁,是完全不负刑事责任年龄阶段。一般地说,不满14周岁的人尚处于幼年时期,还不具备辨认和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即不具备责任能力。因此法律规定,对不满14周岁的人所实施的危害社会的行为,一概不追究刑事责任;但必要时可依法责令其家长或监护人严加管教。

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是我国刑法规定的人相对负刑事刑事责任的年龄范围,即处于该年龄段的人只对刑法中规定的少数犯罪负刑事责任,而对绝大多数犯罪则不负刑事责任。这无疑是符合未成年人辨认和控制能力实际状况的科学的制度。刑法第17条第2款规定:“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刑法第十七条第二款规定的八种犯罪,是指具体犯罪行为而不是具体罪名。对于刑法第十七条中规定的“犯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是指只要故意实施了杀人、伤害行为并且造成了致人重伤、死亡后果的,都应负刑事责任。而不是指只有犯故意杀人罪、故意伤害罪的,才负刑事责任,绑架撕票的,不负刑事责任。

未成年人犯罪,同成年人犯罪一样,刑罚仍然是对其最严厉的惩罚措施。但由于未成年犯罪主体的特殊性,在对其刑罚的适用上同成年人有着很大差异。《刑法》第十七条第三款规定:已满十四周岁,不满十八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处罚。同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第三十八条规定:对违法犯罪的未成年人,实行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惩罚为辅、教育为主的原则。

未成年人违法犯罪的原因固然很多,但综合起来,不外乎家庭、学校、社会及自身等因素。未成年人自身素质差,是最终导致他们走上犯罪道路的根本原因。家庭环境不良或教育方法不当,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重要因素。未成年人思想不成熟,社会阅历浅,辨别是非能力差;色情、凶杀、暴力书刊和音像制品对未成年人存在巨大的负面影响;学校只是一味的追求升学率,不重视制教育,使未成年人不能从小树立法制观念。预防未成年人犯罪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的力量互相配合,共同营造一个适合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优良环境,遏制未成年人犯罪的发生。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