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盘点:有没有当时破不了的案件因如今的技术升级得以破案的?

所属栏目:法律知识/刑事案件

2023-02-23 11:53:14 10268

1994年,黑龙江省呼玛县,一名离异的女人和她十三岁的闺女在家中被杀,女孩儿还被强奸了,当时现场没有脚印没有指纹,目击者也只看见了一个模模糊糊的男人进入到了被害人家里,那会儿没有监控警察只能寄希望在嫌疑人留下的生物检材上面。可当时的技术来讲,这些检材根本就做不出来什么结果,只能做出血型,原因是,嫌疑人留下生物信息样本太少,没有办法获取更多信息,而送检的检材却越做越小,最后专案组便没有继续,而是把检材保留了下来,等待着机会。虽然警方先后锁定了几个目标但是最后都排除了,案子一直悬着。

1996年,还是呼玛县,一个家属区里发生了一场火灾,可奇怪的是,家中的女主人张某随着大火也失踪了,活不见人死不见尸,大火烧掉了所有的证据,没有目击者,和之前母女被杀的命案一样,也没有监控。1998年,一个废弃的工厂,几个工人在一个地窖里发现了一具白骨化的尸体,在两年前那位失踪女子丈夫的笔录中民警辨认出了这个尸体身上内衣的特征,从而判断这具尸体就是大火后失踪的张某。知道了死者的身份,办案人员调查了张某和她丈夫的社会关系,警方随后确定了一个姓刁的嫌疑对象,可去找他的时候,发现他早已经外逃了,按照以往的办案思路,外逃的刁某应该会和他家里人联系,尤其是逢年过节的时候,可是这大哥却从来没和联系过家里,警察只能从其他地方搜集信息去寻找他的下落。2014年,距离第一起案件案发已经过去二十一年,嫌疑人是谁仍未可知。距离第二起案件案发过去了十九年,嫌疑目标虽然能够确认,但是,他在哪里依然是一个未知数。值得庆幸的是,这二十一年里,刑侦技术发生了飞速发现,微量物证技术广泛运用,负责侦办的民警将检材送达公安部,专家说,得出具体的生物信息理论上是没有问题,不过检测的检材由于之前消耗太多,这次剩下的只能做一次,不成功的话,那就得彻底完犊子。所幸,通过实验还是做出了真凶的父系染色体,最后和刁父一比,第一起案件的真凶个第二起的是同一对象,民警回去一打听,一下子解开了为什么在县城那么小的一个地方,第一次案发后寻找关系人时找不到刁这样一个人的原因,因为他在第一起作案后便对他的大嫂实施强奸,民警在外围大量排查的时候,刁就一直在看守所里服刑,这便是他最狡猾的地方。

掌握了刁的DNA信息后,民警在全国的信息库里比对,在当时,全国的DNA信息库并没有联网,比对工作只能逐个逐个省市展开,功夫不负有心人,警方终于在广州找到了刁某,后来在当地警方配合下,把刁抓获,试想如果当初检材消耗完了,那么这起案件的告破就会遥遥无期。

说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事件。地标杭州,一个同行,十几年前年轻的时候把婶婶奸杀了,当时没怀疑他,但警察当时提取了物证。同行后来来了杭州,在一家公司上班,公司在十一楼,他的办公桌靠窗户,由于小公司,他喜欢在办公室抽烟,烟头就被他随手扔到窗外去了,烟头落在了八楼的窗台上。有一天八楼一家公司夜里进贼,丢了很多东西,警察来到提取了烟头的DNA。发现和十年前的奸杀案吻合,于是就顺藤摸瓜找到了他。

后来得知因为此事他被抓,整个行业都觉得不敢相信,平时蛮老实的一个人。同时也感觉很神奇,真是天网恢恢疏而不漏啊!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