停止执行死刑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情形需要停止执行死刑?
死刑是一种剥夺罪犯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罚方法,所以无论判决死刑和执行死刑都必须十分慎重。为此,法律对执行死刑的程序作了严格的规定。那么,停止执行死刑是什么意思,有哪些情形需要停止执行死刑?
停止执行死刑是指下级人民法院在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命令后、执行前,发现有刑事诉讼法第二百一十一条第一款、第二百一十二条第四款规定的情形的,暂停执行死刑,并立即将请求停止执行死刑的报告及相关材料层报最高人民法院审批。
停止执行死刑的情形如下:
1、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
2、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
3、罪犯正在怀孕。
【法律依据】
《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二条规定,下级人民法院接到最高人民法院执行死刑的命令后,应当在七日以内交付执行。但是发现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应当停止执行,并且立即报告最高人民法院,由最高人民法院作出裁定:
(一)在执行前发现判决可能有错误的;
(二)在执行前罪犯揭发重大犯罪事实或者有其他重大立功表现,可能需要改判的;
(三)罪犯正在怀孕。
前款第一项、第二项停止执行的原因消失后,必须报请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再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才能执行;由于前款第三项原因停止执行的,应当报请最高人民法院依法改判。
对于停止执行死刑后:
核准死刑的最高人民法院或者高级人民法院接到停止执行死刑的报告后,应当认真进行审查核实,经审查后可以根据不同情况作出如下处理办法:
一是进行改判。人民法院认为判决确实有错误,或者罪犯确实揭发了重大犯罪事实,或者确有重大立功表现的,应当按照死刑复核程序予以改判;对正在怀孕的犯罪分子也应当予以改判。这样,原来的死刑判决就不再执行了。
二是恢复死刑的执行。人民法院确认原判决没有错误;或者确认罪犯检举揭发重大的犯罪事实等情况不属实;或者罪犯虽有揭发犯罪事实等立功表现,但不需要改判,仍然应当执行死刑的。对这种情况,必须由原核准死刑的人民法院院长再次签发执行死刑的命令,才能恢复死刑的执行。
执行死刑时,负责指挥执行的审判人员,对罪犯应当验明正身,即应当查验清楚将要交付执行的罪犯确系被判处死刑者本人。为此,不仅应认真核对罪犯的姓名、性别、年龄、籍贯、职业和住址等,还要核对其犯罪事实,同时还需讯问其有无遗言、信札,然后交付执行人员执行死刑。
-
什么情形下会停止执行死刑,停止执行死刑后如何处理?
死刑是一种剥夺罪犯生命的最严厉的刑罚方法,所以无论判决死刑和执行死刑都必须十分慎重。为此,法律对执行死刑的程序作了严格的...
- 缓报、瞒报、漏报疫情的需要负...2023-02-23
- 知道身边有来自疫情发生地或确...2023-02-23
- 被害人有哪些诉讼权利,被害人...2023-02-23
- 男子安装摄像头偷窥女室友被抓...2023-02-23
- 杭州杀妻案被告人被判死刑,故...2023-02-23
- 单位共同犯罪的构成要件有哪些...2023-02-23
- 赌博的后果是什么2023-02-23
- 专治脱发?警方捣毁一号称专治...2023-02-23
- 一人涉嫌刑事犯罪,是否能没收...2023-02-23
- 故意传播新型冠状病毒病原体如...2023-02-23
- 扰乱法庭秩序是否会构成犯罪?...2023-02-23
- 获得被害人家属谅解后,能否减...2023-02-23
- 挪用、侵占用于预防、控制疫情...2023-02-23
- 如何看待滴滴司机杀人案?2023-02-23
- 赌资多少构成犯罪,未构成犯罪...2023-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