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瞒诈骗在逃人员行踪,是否构成犯罪?

所属栏目:法律知识/刑事案件

2023-02-23 11:19:51 15406

诈骗犯罪被发现后潜逃,面对下落不明的犯罪人,通常情况下,其近亲属对其行踪了解得更详细,但是如果近亲属拒绝告知犯罪嫌疑人的行踪,是否构成犯罪呢?

对方诈骗我的钱跑了,现在上网通缉了,对方的妻子找人说和,一直隐瞒对方的行踪该咋办?

隐瞒犯罪嫌疑人行踪的不构成犯罪,但是如果明知是犯罪的人但仍然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还帮助其逃匿的,构成窝藏罪,或者明知是犯罪的人但仍然作假证明给以包庇的,构成包庇罪。单纯隐瞒行踪的,不构成犯罪,需要证明其具有为犯罪提供住所或者资金的行为。

1、窝藏罪:在开始实施窝藏行为时明知是犯罪的人,或是在开始实施窝藏时,不明知是犯罪的人,但发现对方是犯罪的人后仍然继续实施窝藏行为的,构成本罪,过失不构成窝藏罪。

2、包庇罪:在开始实施窝藏、包庇行为时明知是犯罪人的,当然成立本罪;在开始实施窝藏、包庇行为时不明知是犯罪人,但发现对方是犯罪人后仍然继续实施窝藏、包庇行为的,也成立本罪。

《刑法》

第三百一十条 【窝藏、包庇罪】明知是犯罪的人而为其提供隐藏处所、财物,帮助其逃匿或者作假证明包庇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

犯前款罪,事前通谋的,以共同犯罪论处。

古代刑律中规定了亲亲得相首匿制度,近亲属之间可以包庇犯罪,我国现代刑法并未采取这一原则。

亲亲得相首匿具体是指汉代法律所规定的直系三代血亲之间和夫妻之间,除犯谋反,大逆以外的罪行,有罪可以相互包庇隐瞒,不向官府告发;对于亲属之间容隐犯罪的行为,法律也不追究其刑事责任,是汉代刑罚适用原则之一。

对于犯罪人的近亲属之间包庇、窝藏犯罪的,仍然构成犯罪,但是被告人的近亲属可以选择不出庭作证,即亲属拒证权。原则上讲,凡是知道案件事实的人,均有出庭作证的义务,但是考虑到道德伦理层面,要求犯罪人的近亲属出庭作证证明其犯罪,有违伦理,因此被告人的配偶、父母、子女可以选择不出庭作证,人民法院不得强制其出庭作证。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