冒充他人盗领机动车,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所属栏目:法律知识/刑事案件

2023-02-23 11:16:39 49131

诈骗罪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刘某在某超市购物时,听到超市老板饶某告知其妻子余某,他在超市门口捡到一把车钥匙,等待失主来认领。刘某冒充失主前往收银台询问,余某误以为刘某是失主,将车钥匙交给刘某。刘某用车钥匙将停放在超市门口的一辆面包车开走,并用于个人工作、生活出行。两个月后,被车主杨某发现。刘某会受到怎样的处罚?

刘某冒充失主骗得车钥匙并将车辆非法占为己有,应认定为虚构事实、隐瞒真相骗取他人财物,构成诈骗罪。

刘某以虚构事实、隐瞒真相的方式,导致店主夫妇陷入错误认识而自愿交予车钥匙,非法取得了该车的实际控制权,该行为应认定为诈骗。

刘某骗取并占有面包车的行为侵害了杨某对该车的合法所有权,客观上造成了杨某对该车的“失控”。只要机动车脱离了所有权人的实际控制,无论行为人是否办理机动车权属变更登记,都应认定为犯罪既遂。

区分偷开机动车“违法”与“犯罪”的界限在于,是否具有“非法占有”的故意、是否造成法定的后果。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办理盗窃刑事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0条的立法目的是调整、规制不具有非法占有故意的偷开机动车的行为,对偷开行为出现法定后果的才定罪量刑。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第二百六十六条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张立廷毕业于复旦大学法律系,拥有二十多年诉讼和非诉经验以及大型集团公司法务管理经验,擅长物流快递、交通事故、建设工程、房产纠纷、投融资、知识产权、风险控制等事务。

延伸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