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犯名誉权的立案标准是什么
名誉权属于人身权当中的一种,在我国《民法通则》当中对其有相关的规定。侵犯名誉权是违法行为,侵权人往往是要求承担一定的责任的,但是在要求侵权人承担责任之前,我们要先来认定侵权人到底有没有侵犯到行为人的名誉权。那么,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立案标准是什么?侵犯名誉权有哪些惩罚?
侵犯名誉权的行为有哪些?
(一)侮辱
侮辱是指故意通过言语、文字或者行为举止等方式贬低他人人格、毁损他人名誉的行为。侮辱行为的主观状态应当是故意,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行为举止,也可以使上述集中方式的混合。《民法通则》第101条后端规定,禁止用侮辱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民通意见》第140条规定,以口头或者书面形式捏造事实公然筹划他人人格,以及用侮辱、诽谤等方式损害他人名誉,造成一定影响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公民名誉权的行为。以书面、口头等行使诋毁、诽谤法人名誉,给法人造成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法人名誉权的行为。
(二)诽谤
诽谤是指故意或者过失地散布有关他人的虚假事实,导致他人名誉降低或者毁损的行为。诽谤的主观状态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其方式可以是言语、书面文字或者其他任何使虚假事实散布开来的方式。《民法通则》第101条后段规定,禁止用诽谤方式损害公民、法人的名誉。
(三)新闻报道严重失实,致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
新闻单位根据国家机关职权制作的公开的文书和实施的公开的职权行为所做的报道,其报道客观准确的,不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其报道失实,或者前述文书和职权行为已公开纠正或拒绝更正报道,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因提供新闻材料引起的名誉纠纷,认定是否构成侵权,应区分以下两种情况:
1、主动提供新闻材料,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他人名誉权。
2、因被动采访而提供新闻材料,且未经提供者同意公开,新闻单位擅自发表,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对提供者一般不应认定为侵害名誉权;虽系被动提供新闻材料,但发表时得到提供者同意或者默许的,致使他人名誉受到损害的,应当认定为侵害名誉权。
- 名誉权和隐私权有哪些区别?侵...2023-02-27
- 起诉被驳回还能再次起诉吗?2023-03-19
- 又见“做好事没好报”?2023-03-19
- 女孩劝阻男子公共场合抽烟遭辱...2023-02-27
- 建设工程必须进行监理吗?2023-03-16
- 提起违约诉讼,原告方须举出哪...2023-03-19
- 孩子在学校受伤谁负责?学校有...2023-02-27
- 父母唯一遗照被毁,是否可以要...2023-02-27
- 拖欠工程款怎么办2023-03-16
- 我国立法监督的方式有哪些,是...2023-03-19
- 无证建筑一律拆除不予补偿吗2023-03-16
- 男子吃到蟑螂找饭店理论被抢证...2023-03-19
- 想要保证股权有效转移,如何实...2023-03-19
- 服毒自杀火车司机妻子期盼有赔...2023-02-27
- 追讨拖欠工程款同时要利息可以...2023-03-16